第806章 李氏朝鲜
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
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免费有声小说,要看书在线收听!

“卖盐的人多了,盐价才会低!”大明户部尚书谢三宾轻轻重复了一遍。
谢三宾虽然不懂供需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理论,但是他清楚想要降低盐价,必须增加盐商的数量。
可卖盐这门生意需要大量的本钱。
一般的商人没钱买盐引,没有盐引就没办法卖盐,更无法成为盐商。
如此一来,增加盐商数量的想法又成了泡影。
怎么办呢?
有了!
谢三宾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。
既然无法增加盐商的数量,那就解除盐商卖盐的地域限制。
没了地域限制,这些盐商会在各地开设分号贩卖食盐。
盐商的分号也是盐商。
盐商多了,市面上的盐就多,盐价自会降低。
等等!
谢三宾又陷入深思。
他既要考虑这么做会不会损害东林党和士绅们的利益,也要想办法给崇祯交差。
群体利益固然重要,个人利益也不能忽视。
认真思考后,谢三宾觉得取消盐商贩盐的地域限制并无大碍。
解除限制后盐价必然会下降,让盐商利益受损。
但...
盐商的真实数量并没有增加。
对士绅集团来说,这块肉还在他们的锅里,没被其他人分走。
勉强可以接受。
对崇祯和朝廷来说有两个好处。
一是盐商分号增多,虽然不能向他们征收盐税,但可以征收过税、门税等商税,增加朝廷收入。
其次盐价降低,百姓获利,崇祯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。
妥了!
谢三宾打定主意。
谢三宾不知道的是,他的这个决定将对盐商以及盐商背后的士绅阶级造成致命一击。
数年之后,无数盐商破产。
他们背后的士绅也受到牵连从此一蹶不振。
这时。
给谢三宾看病的郎中轻轻拱手:“谢大人的身体并无大碍,只是操劳过度引起的身体乏累,静养几日就能痊愈。”
“多谢大夫,”谢三宾长舒一口气,“来人,给大夫拿些路费。”
“是,”旁边的管家伸手递出一个装着几个大明圆宝的布包。
“多谢大人赏赐,小的告退!”郎中起身告辞。
离开谢府后,他在一个偏僻无人处停下脚步。
很快一个伪装成路人的锦衣卫从旁边路过。
二人交汇时,锦衣卫突然问:“谢三宾病情如何?”
“劳累致病,休养几天即可恢复正常。”郎中回答。
“你们都聊了什么?”
郎中把从进门到出门发生的一切,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了一遍。
“嗯,”锦衣卫迈步离开。
这个消息很快被李若琏送到乾清宫内。
这件事并非是崇祯的谋划。
京师遍布锦衣卫的眼线,这个郎中恰巧是其中之一。
看着李若琏魁梧的身体,崇祯开始思考另一件事。
“李指挥使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平辽大军当中有不少锦衣卫的人吧?”
“回陛下,平辽军各部包括关宁军里面都有一些锦衣卫或者线人。”李若琏回答。
“嗯。”崇祯点了下头,没继续问。
李若琏想了想:“陛下想让他们做什么?”
“辽东正在打仗,朕想派出一些精明干练之人去前线侦查敌情,为大军提供帮助。但朕不想从平辽大军中抽调人手,你懂朕的意思吧?”崇祯抬起眼皮说道。
“臣明白。”李若琏老练的回答。
身为锦衣卫指挥使,他十分清楚锦衣卫的底细。
平辽军中的锦衣卫和线人主要任务是监视内部,防止出现大规模叛乱或者投敌的情况。
这些人的个人能力很一般,更谈不上精明干练。
唯一的特点是很普通。
普通到谁也不会相信他们是锦衣卫。
若是把他们派出去侦查敌情,能不能活下来都是问题。
崇祯当然不会派这些人侦查敌情。
“李若琏,”崇祯开始说自己的计划,“攻下宁远后,辽东门户大开!届时你从京中挑选了一些好手,或扮作战俘,或扮成流民混入辽东。能发挥发挥作用最好,如果不行就当练兵了。”
“陛下,臣有一个想法,不知是否可行。”李若琏有些谨慎地问道。
“说说看。”
“以臣对建奴的了解,让锦衣卫扮作战俘或者流民不但无法获得建奴的信任,还会被当做前驱反攻自己人。无论胜败,对朝廷来说都是损失。”
“臣的意思是安排一些精通朝鲜语的锦衣卫乘坐海船去朝鲜,在那里登陆后扮作朝鲜人进入辽东。如此一来,建奴的警惕性会大大降低。”
“唯一的弊端是容易被朝鲜人发现端倪,”
“朝鲜...”崇祯自信地笑了。
当时的朝鲜君主姓李,所以朝鲜又被称李氏朝鲜。
洪武二十五年,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。
随后李成桂立刻向大明朝贡,并请求朱元璋赐国号。
朱元璋认为东夷之号,惟朝鲜之称美...于是赐国号朝鲜。
李成桂于洪武二十六年奉旨定国号为朝鲜。
这只是简缩减版的国号,正式的国号是明朝鲜国。
在很多正式场合下,李氏朝鲜都会以此自称。
历史上的李氏朝鲜在抗倭援朝后对大明的崇拜达到了顶峰,以至于后来虽然被满清暴打数次,被迫俯首称臣,但仍然心向大明。
哪怕崇祯自杀,中原陷落,朝鲜内部还在商议反清复明。app无广告、更新最快。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:/aidufree.apk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app
另外。
朝鲜高层每年都会在私下里祭祀明朝的皇帝,甚至在一些内部文件里仍然采用崇祯年号,一直用崇祯二百多年才逐渐停止。
这么说吧。
朝鲜虽然投降了建奴,但这里的百姓比大明朝的百姓还忠诚淳朴。
只要明军水师在朝鲜登陆,朝鲜军民不但不会反抗,还会主动提供各种物资,情报,兵源甚至所有的一切。
但崇祯没这么做。
现在时机还不成熟,等到时机成熟时出手才会给建奴致命一击。
不过从朝鲜向辽东渗透的办法倒是可行,于是他对李若琏说道:“李指挥使倒是可以试一试,成了最好,不成也没什么。”
“臣这就去安排。”李若琏激动地回答。
“等等,还有一件事。”
“陛下请讲。”
“想办法告诉京师的百姓,户部尚书谢三宾是朕眼前的红人。”崇祯说话时一脸神秘。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