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1章 调整首功
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
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免费有声小说,要看书在线收听!

“大军团作战,军纪要严!”崇祯忽然说道。
内阁首辅范景文,兵部尚书王家彦,司礼监掌印高时明以及王承恩同时露出疑惑的表情。
他们不清楚崇祯为什么要说这句话,以及这句话深层次的含义。
范景文低着头和王家彦商讨:“你觉得军纪要严是什么意思?”
王家彦皱着眉想了想:“百姓最怕打仗,因为战争双方的士兵会借着打仗的机会劫掠百姓。百姓轻则倾家荡产,重则家破人亡。陛下口中的军纪应该与此有关!”
“只要军纪严整,不骚扰百姓,就会获得百姓的认可,从而获得民心!”
“有道理!”范景文点头后朝崇祯施礼道:“陛下的意思是想办法收获辽东百姓的民心,只要他们心向大明,就不会当建奴的内奸?”
“呵,”崇祯笑道:“说对了一半!可以感化百姓,但无法感化内奸。他们不仅是建奴的走狗,还是建奴的利益共同体。其次内奸不会把我是内奸四个字刻在脑袋上,要想找出内奸,不但耗费时间,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!朝廷既没有时间,也没有人来做这件事。”
“所以,”崇祯顿了顿,嘴角上扬道:“朕的意思是在收复辽东的时候顺便收复民心,发动百姓,依靠百姓抓内奸!”
“依靠百姓?”范景文和王家彦还是有些不解。
崇祯也不过多解释,而是将桌子上的纸让王承恩递给了二人。
二人看完纸上的内容后顿时一惊,随后佩服道:“陛下大才,臣等望尘莫及。”
“别拍马屁了,说说王永吉遇到的第二个麻烦:首功。”崇祯说道。
王永吉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麻烦。
身为平辽总督,他很多麻烦在他眼里都是不是事,但有一个麻烦除外!
军功!
尤其是首功的评定制度,王永吉解决不了也没资格解决。
这件事只能由上而下做出改变。
谈到首功,王家彦向前半步道:“首功的评定在宪宗时期有了分水岭。在那之前,首功的评定相对宽松。大部分时候只要士兵们能拿回来人头,就可以拿到首功!”
“时间长了,弊端开始显现。起初边军会用北虏女人和孩童的脑袋领功;后来把目光放到了大明边民的身上,当时不断有大明边民被杀死并被割掉人头,成为边军的功劳。”
“宪宗知道后极为震怒,下令严查!最后的结果朝中处理了一批人,同时首功评定标准大幅提高,直至今日。”
王家彦说的都是实情。
成化之前,史书上记载了不少明军斩首数百甚至上千的战斗!
而成化之后,史书上记录的明军斩首记录直线下降。
当时普遍情况是,首功数量是实际杀人数量的十分之一,甚至二十分之一。
对方披甲率越高,明军首功数量越少。
毕竟披甲士兵只有脸部一处破绽,最简单有效的杀人方式就是对着脸下手。
十几颗人头就可以称捷报,上百颗人头可以称大捷,而数百颗首功的战斗会全军通报。
王家彦说完后,范景文问:“陛下是想更改首功的评定标准吗?”
“朕倒是有这个想法。”崇祯说话间放下了定王朱慈炯的家信。
他已经从朱慈炯的家信里知道了马应魁的遭遇。
马应魁是刘肇基的部下,刘肇基的骑兵严格意义上是崇祯的私军。
一千七百多颗脑袋符合首功的只有一百二十多颗,崇祯自己都看不下去了。
兵部考功司的官员虽然有排挤崇祯私军的嫌疑,但问题的关键不在那些官员身上,而是制度。
此前崇祯就考虑过军功改革,但一直没有机会。
一是牵扯太广,稍有不慎就会搬石头砸自己脚。
存在即合理。
旧的军功制度虽然有缺陷,但也有不可替代的优点,否则也不会沿用几百年。
二是没有机会。
最开始打流贼。
流贼的人头既不值钱,也无法甄别到底是流贼还是百姓,所以下至普通士兵,上到高级将领对首功并不在意。
后来打蒙古人。
蒙古人有带同伴尸体逃跑的习俗,明军得到的尸体也不多。
现在收复辽东,等待他们的是十几万八旗兵,数十万旗人,以及数百万帮着建奴作恶的蒙古人。
如果不把军功问题解决了,士兵们的积极性会大大受挫。
“陛下,军功尤其首功制度不可更改...”范景文开始了长篇大论。
他先是阐明利弊,随后通过各个维度解释更改军功制度弊大于利。
七月下旬的天气非常热。
范景文说了一会便开始流汗。
“给范阁老赐座!”
“给范阁老倒一杯凉茶!”
“拿着朕的御扇,给范阁老扇风!”崇祯一边左耳听右耳冒,一边让人照顾好范景文。
范景文不能出事。
平辽大军三品以上将领基本都给范景文送过礼。
朝中有人好说话。
他们此举主要为了自保。
范景文在首辅的位子上待一天,平辽大军的将领就会安心一天。
“请陛下三思!”范景文终于结束了长篇大论。
“范阁老说的太好了,”崇祯站起身鼓励道:“首功制度确实不能改,不过朕觉得辽东情况特殊,首功制度可以暂时调整一下。”
“不知陛下想怎么调整?”范景文追问。
“在查验时,五官缺失不影响首功评定,其他的照旧!”崇祯说道。
“这...”范景文皱眉。
“你们商量一下,朕出去等。”崇祯挥手招来两个太监,他们手里的托盘上放着糕点和茶水。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