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4章 扇士绅阶级嘴巴子
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
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免费有声小说,要看书在线收听!

看完信的内容后,范景文第一个表态:“老夫觉得这事没什么大问题。”
“我也觉得可行!”户部尚书谢三宾第二个表态。
他们一个是内阁首辅,一个是户部尚书。
现在大明朝国库缺钱,他们两个比谁都愁。
朱慈炯做的事虽然不是很合规矩,但是能交税。
他们也就没必要反对!
有了这两人的支持,朱慈炯的生意开始步入正轨。
户部一纸公文发往全国,询问各地需求的牲口数量。
这项工作看似简单,实则非常繁琐且需要大量的时间。
崇祯知道后只是欣慰地笑了笑。
他并不在意朱慈炤的生意会发展成什么样,挣钱也好,赔钱也罢。
只要能顺利地把那些蒙古贵族二代带入腐化的生活,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。
在朱慈炤想法挣钱的同时,崇祯也在思考搞钱的策略。
七月的最后一天,崇祯坐在龙书案前开始思考。
主题只有一个字:钱!
王之心虽然一直在开矿,但开矿搞钱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辽东花钱的速度。
军需物资需要花钱,抚恤银又是一大笔银子。
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堪称吃钱的项目:筑堡!
起初崇祯并不同意筑堡。
但王永吉的信说服了崇祯。
随着收复城池的增多,明军主力会向前移动,届时辽西走廊势必空虚。
建奴或者蒙古骑兵会趁机绕后攻击,截断明军粮道。
虽然可以通过海路运输粮草,但不确定性太大。
(海上航行最怕遇到大风浪,不但有沉船的危险,还会导致粮草受潮无法使用。军需是军队的命根子,可以多花钱,但风险一定要小。所以为了稳妥起见,大部分时间都会选择陆路运输。)
若想对付绕后的骑兵,只能出动骑兵。
而明军明军骑兵本就捉襟见肘,无法在瞻前的时候顾后。
所以,筑堡成了唯一的选项。
筑堡需要大量的钱!
大明朝缺钱!
问题绕了一圈又饶了回来。
“他妈的!”崇祯右手猛捶龙书案。
怎么搞钱呢?
崇祯拿起笔,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钱字。
想了一会后,崇祯毫无头绪。
于是将写着钱的字撕碎,重新拿起笔在纸上分别写了三个字。
民,商,绅!
民是黎民百姓,商是商人,绅是士绅。
总体来说,这三类人组成了大明朝的阶级。
若想搞钱,只能对这三类人下手。
首先排除民!
历史上的大明缺钱,于是把手伸向了百姓。
加三饷,加徭役!
结果搞得遍地流民,把自己玩没了。
其次排除绅。
王之心一直在开矿,闹出的动静已然不小。如果再向士绅下手,将会迎来他们的强烈反击。
当然。
崇祯并不是怕他们!
但...辽东正在打仗。
大明内部不能乱。
三个选项排除两个两个,唯一的答案只能是商!
治商人的罪,抄商人的家?
不妥!
无论是向前线运输物资,还是治理蒙古,或者朱慈炤的生意都需要商人参与。
此时对他们下手,最终遭殃的还是大明朝廷。
如何在不治罪,不抄家的情况下让他们把钱拿出来呢?
有了!
卖官!
历史上卖官的朝代不在少数。
卖官制度始于秦。
是年飞蝗成灾,秦始皇下诏:凡百姓缴粟千石,可拜爵一级。
到了大汉尤其是汉武帝时期,卖官制度已经非常成熟。
秦朝买官交粮食,汉朝直接货币化交钱。
东汉后期,汉灵帝刘宏甚至发明了打白条和竞拍。
想买官但是没钱?
没问题!
写一张欠条,签字画押后立刻走马上任。
曹操的老爹为了当上朝廷三公之一的太尉,连竞拍带贿赂,前后花了一个亿。
(东汉朝廷三公分别是管军队的太尉、管民政的司徒以及管工程的司空。)
其后的两晋,南北朝,隋唐等等都出现过卖官的行为。
崇祯难道不知道卖官的危害?
他当然知道。
但崇祯的卖官和他们不一样。
首先,崇祯只卖虚职不卖实权。
没有实权,这些官员就无法参与政务,无法扰乱法治祸害百姓。
其次官员没有俸禄。
没有俸禄就不会拖累国家财政。
说白了就是一个名誉。
可问题来了,谁会花钱买一个名誉?
不但有,而且非常多!
要知道大明朝有钱但是没功名的人特别多,尤其是那些富可敌国的商人。
在当时,有钱不如有功名。
有功名可以盖豪宅,穿绫罗绸缎,妻妾成群。
若是没有功名,无论有多少钱都没办法明目张胆的花。
住的宅子有面积限制,只能穿布衣不能穿绸缎,婚丧嫁娶也有相应限制!
妻妾成群就更别提了。
普通男性平民年满四十且无子嗣才可以纳一个妾。
但是有了功名,这一切限制都不复存在。
在崇祯看来,卖官是一举三得。
首先可以增加朝廷收入。
其次可以增加货币流通,让商人把藏在地窖里的银子拿出来尽情的花。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:可以分化士绅和商人阶级。
大明朝的商人一直依附于士绅阶级。
他们卑微的站在士绅阶级前面,帮他们挣钱背黑锅。
表面上看是商人卖国,实则是他们背后的士绅集团卖国!
卖官之后,这种局面将不复存在。
富商买官后得到了荣誉和面子。
甚至。
他们可以借此摆脱士绅集团对他们的控制,压榨和勒索。
毕竟有了官员身份后,他们的心态的会发生巨大变化!
士绅能给商人提供的东西,朝廷也能提供。
士绅给商人提供不了的,朝廷还能提供。
他们能不翻脸?
崇祯卖的不是官,是扇在士绅脸上的大嘴巴子。
想到能扇士绅阶级的嘴巴子,崇祯彻底没了顾虑。
一个字:干!
这种事当然不能由崇祯自己提出来,需要一个背锅的人。
户部尚书谢三宾是最佳人选!app无广告、更新最快。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:/aidufree.apk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app
崇祯将王承恩召至面前,低声嘱咐道:“把户部尚书谢三宾悄悄带到乾清宫,朕有要事和他相商。”
谢三宾满怀期待地来到乾清宫:“臣参见陛下。”
“来人,给谢尚书赐座。”崇祯满脸笑容。
谢三宾先惊后喜,以为崇祯把他当做了心腹,急忙施礼:“多谢陛下,臣属实有些惶恐。”
王承恩搬着凳子来到谢三宾身边,似是提醒又似是自言自语地低声说道:“惶恐早了。”
嗯?
看着摆在面前的凳子,谢三宾不敢坐了。
他怕崇祯套路他。
“谢尚书坐,朕要和你推心置腹地说几句话!”崇祯开始催促。
谢三宾无奈,只能硬着头皮半坐在凳子上。
崇祯先是询问国库存银情况,紧接着又追问巡盐以及货币改制的进度。
结果和崇祯预想的一样,每件事都有进展,但进展都不大。
国库还是那般空虚。
崇祯借此机会向谢三宾说出了卖官的想法,
谢三宾听完之后头都大了。
他怎么也没料到崇祯会有这种想法。
“陛下,臣...臣以为...此事尚需斟酌。”谢三宾婉拒道。
“你是户部尚书,朕在帮你想办法解决国库亏空。你若是觉得不妥,就另想其他办法补齐亏空吧。”崇祯顿了顿,假装想了一会儿后接着说道:“现在是七月末,三个月应该足够了吧?”
上一页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